《大道之行——儒家文化特展》通过器物的展示,揭示了儒家文化的起源、演进及传承。本次展览中,西周时期的师旂鼎尤为引人注目。其铭文记录了一起军事纪律处分的案例。这些铭文与儒家经典中德行与刑罚的关系、司法原则、等级伦理等理念相互印证,为西周司法理念与实践提供了实物与文献的双重证据,彰显了儒家对“三代之治”中“明德慎?!贝车娜贤?。
师旂鼎,现存于故宫博物院,器高15.8厘米,口径16.2厘米,重1.92kg。鼎为圆浅腹,腹倾垂,二直耳,三柱足,颈饰一周长身分尾垂嘴的鸟纹,以云雷纹为衬托,造型古朴典雅,彰显出西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精湛工艺。
器内壁铸铭文8行79字:唯三月丁卯,师旂众仆不从王征于方雷。使厥友引以告于伯懋父。在,伯懋父迺罚得、 顯、古三百锊。 今弗克厥罚,懋父令曰:义,厥不从厥右征,今毋,其又内于师旂。引以告中史书,旂对厥于尊彝。
铭文大意是:这是三月的丁卯日,师旂因为他属下的许多仆官不跟王去征方雷,派了他的属僚引把这件事告到伯懋父那里。说:“在的时候,伯懋父曾罚得、显和古三百锊,现在没有能?!薄2该钏担骸耙婪ㄓΩ梅胖鹣裾庑┎桓揖黄鸪稣鞯娜?,现在不要放逐了,应该交??罡纭?。 引把这件事告知中史写下来。师旂对扬这个判词,铸这件彝器。(唐兰释文解说)
在师旂鼎铭文所记载的事件中,伯懋父在执行军法时,本应将不服从命令的仆官放逐,但最终选择了从轻处罚,改为???,体现了一种宽容和仁慈的精神,这与儒家以 “仁” 为核心的思想有一定的契合之处,即在执行法律和规定时,也能考虑到人的因素,给予适当的宽容和改过机会。儒家主张 “为政以德”,但并不否定刑罚的必要性,而是强调 “德主刑辅”“明德慎?!薄?即刑罚需以道德教化为基础,司法需审慎公正,最终服务于秩序与教化。孔子言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”(《论语?为政》),明确德礼优于刑罚,但承认刑罚是维护秩序的辅助手段。孟子进一步提出 “省刑罚,薄税敛”,荀子则强调 “治之经,礼与刑”(《荀子?成相》),主张礼刑结合。这些观点正是西周 “文武之道”“明德慎?!?思想的集中体现。
师旂鼎铭文不仅是考古与文献的学术呼应,更揭示了儒家思想与西周政治实践的内在关联:师旂鼎的司法案例印证了《吕刑》“明德慎?!薄袄裥探岷稀薄靶谭=袒?的核心主张,而这些主张恰恰是儒家德政思想的历史源头——以道德为根本,以刑罚为辅助,以秩序为目标,最终实现 “有耻且格” 的教化之治。
下一篇:成语科普 | 言而有信